筋膜就是身体里一张无处不在、包裹一切(从皮肤到肌肉、内脏、骨骼、神经、血管)、由结缔组织构成的、有弹性有韧性的“纤维网”和“保鲜膜系统”,可以将其想象成弹性功能较好的紧身衣。它负责支撑身体、传递力量、保证内部结构顺畅滑动、运输营养、感知信息。
一、什么是肌筋膜炎
肌筋膜疼痛综合征( MPS)俗称肌筋膜炎,是一种常见的肌肉和筋膜病变,主要由于急慢性损伤引起肌纤维持续性收缩所致, 该病若不及时治疗, 持续进展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及水肿等反应, 还会出现肌肉疼痛以及抽搐反应,是引起腰背痛、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从人群分布来看,肌筋膜炎在各类人群中均有发生,尤其在久坐/久站、体力劳动者中高发。例如,办公室职员因长期久坐、颈肩腰背部肌肉持续紧张,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;体力劳动者由于反复的肌肉劳损,也容易诱发该病。
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85%的门诊疼痛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,甚至95%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。且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,35~50 岁人群成为主要患病群体。
二、“打败”肌筋膜炎,试试冲击波治疗
针对肌筋膜炎引起的骨骼肌肉疼痛,临床传统上主要依赖镇痛药物(如芬尼康)缓解症状。然而,药物治疗往往仅能短期止痛,难以根治,且疼痛易反复。
体外冲击波术(ESWT)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,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此类疼痛。其原理是利用高/低能震波(通过电压效应、电磁效应等产生)穿透人体组织和体液,对细胞施加压力,从而加快局部组织的微循环,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,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。
临床研究已证实其有效性:
本研究《骨骼肌肉疼痛体外冲击波术治疗肌筋膜炎的效果研究》着重探究体外冲击波术对肌筋膜炎骨骼肌肉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,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。
研究对象
选取医院收治的肌筋膜炎骨骼肌肉疼痛患者60例,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,各30 例。
研究方法
①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镇痛药治疗。
②观察组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术治疗。治疗时,治疗参数为冲击能量60 mJ, 冲击频率6~8Hz, 冲击次数1000 次, 自前后垂直方向进行击打。 在击打的时候术者可以一手按压患者颈肩并保持肢体上抬。 冲击波治疗频率为每周 1 次, 持续治疗 8 次即 2 个月。
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使用其他治疗方式或者镇痛药物,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及适当运动锻炼, 对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应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效果。
研究结果(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)
总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: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.33%, 高于对照组
的70.00%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 <0.05)
疼痛明显减轻、功能显著改善: 治疗前, 两组的VAS 评分与 ODI 评分比较,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0.05);治疗2个月后, 两组的VAS 评分与 ODI 评分均降低, 且实验组的 VAS 评分与 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 <0.05)。
综上所述,骨骼肌肉疼痛体外冲击波术治疗肌筋膜炎的效果显著,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, 改善腰椎功能, 降低疾病复发率, 值得推广应用。
三、冲击波治疗相比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势
作用机制独特
通过机械-生物效应产生高能震波,促进局部微循环、加速胶原重塑、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,从根本上改善病理状态,而非单纯止痛,疗效更持久。
疗效显著
多项临床研究显示,治愈率达80-90%,尤其对肩周炎、网球肘、跟腱炎等效果显著。
非侵入、无药物副作用
冲击波治疗是一种体外治疗方式,无需切口、注射,减少药物依赖及副作用,降低感染、出血风险。
治疗时间短、依从性高
单次治疗10分钟左右,单次治疗时间可控(如每周1次),不影响工作与日常生活;而传统理疗需每日往返医院,耗时 3–4 周。
适应症广泛
可用于骨科、康复科、疼痛科、妇产科、中医科、运动医学科、社区等等多个科室场景。
经济与便捷
相较于手术,整体治疗成本更低,可在门诊完成,无需住院。
冲击波治疗凭借其科学的作用机制、高效的治疗效果及良好的安全性,已成为筋膜炎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。对于病程较长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,联合冲击波治疗可显著提升康复效率,值得临床推广。乐普电磁式冲击波治疗仪FS10系列是通过释放脉冲高压电并通过线圈产生脉冲磁场,产生电磁感应效应,使凹面金属振膜在水中上下振动产生聚焦冲击波,经水囊头传入病灶点,对病灶点产生空化效应、应力效应等物理学和生物学效应,起到消炎镇痛、松解肌肉筋膜和软组织黏连等效果,是一款非侵入式、可智能联网的高效疼痛治疗设备。